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院动态 -> 正文

追寻治沙历程,传承治沙精神——陕西生态文明建设成就调研组榆林之行

时间:2022-07-07 浏览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就三江源、祁连山、秦岭、贺兰山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要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迎接党的二十大的召开,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十大正规买球网站app“中国这十年”专项社会实践队在十大正规买球网站app副教授张淑华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陕西省榆林和靖边开展了为期两天的生态文明治理考察,实地学习并体会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出发前,实践队成员系统学习了陕西省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法规文件,了解了各市县的具体生态保护措施和执行力度,深刻体会到我省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2022年6月28日早,十大正规买球网站app陕西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实践队第一站到达榆林靖边牛玉琴治沙展览馆。牛玉琴之子张立强先生热情接待了实践队,他向我们讲述了母亲的治沙故事。改革开放伊始,牛玉琴便和丈夫一起许下诺言,要致力于将沙漠变成适宜种植作物的绿洲。他们承包了一万亩沙漠,热火朝天地在沙漠里开始了最初的奋战。他们一颗一颗地栽下小苗,一担一担地挑水浇树,正当沙漠里开始出现了星星点点的绿色时,丈夫却突然离世。悲痛的牛玉琴擦干眼泪,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继续坚守在茫茫的沙漠中。经过不懈地探索,最终找到了阻止土地荒漠化的方法,把荒漠改造成了人工林场。牛玉琴老人将自己一生都献给沙漠,消失的沙丘,成片的绿荫见证了她的年华流逝,漫漫黄沙在她一生的努力下终于汇聚成大片的绿色。面对如此巨大的成绩,张立强先生却一再强调:“我母亲只是千千万万治沙人中的一个代表。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人,他们也一直坚持在治沙岗位上。他们每个人都能体现这种坚韧不拔的治沙精神。母亲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治沙人,这样宏大的工程不是她一个人能完成的,更多的是治沙团队的合作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这些都是沙漠变绿的重要因素。” 同学们被这样默默耕耘、坚持不懈的治沙精神深深打动。正是因为有这样质朴无华、无私奉献的治沙人深耕于漫天黄沙之中,才有了人进沙退的面貌,才有了如今榆林市的繁荣祥和与欣欣向荣。

张立强给同学们介绍牛玉琴事迹、为学生讲解科学治沙探索

时间尚早,张立强先生又带我们前往当年的沙漠地带。过去的一片荒漠如今已是遍地绿色。他热情地向我们讲解每棵树的品种和优点、树种从何处移植而来。虽然只是中专毕业,可二十多年的实践俨然让他成了一个种植专家。何时栽种、何时施肥,他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向我们举例:“毛乌素沙漠目前二次沙化的风险较大,防止二次沙化有三个方法:一是利用科学仪器随时监测土壤的含水量,防止沙地含水量急剧减少导致二次沙化;二是挑选适合于在沙地种植的品种(即具有蒸腾作用少、耐旱等优点),从根源上降低二次沙化风险;三是保护环境,防止病虫害和火灾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防止沙地作物减少导致二次沙化。”同学们深感植树造林的不易。沙漠治理需要政策支持,需要科学造林,更需要因地制宜,我们的治沙事业依旧任重而道远。

6月28日下午,调研小组前往陕西省治沙研究所。石长春和高荣两位所长带领实践队前往红石峡沙地植物园。在植物园内,石所长边介绍园里的植物,边给大家讲解榆林市治沙的艰苦奋斗历程。1957年以前,这里还是光秃秃的沙漠,到处是沙丘,遍地是沙梁。植物园内起先只是单纯的种植,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植物种类又比较单一,一旦发生病虫害,整片园区将不复存在。接下来的20年里,植物园的工作人员自主创新解决关键技术问题,飞播等技术的成功突破与运用使种子牢牢扎根于沙地。树木的品种越来越多,即使发生病虫害和火灾也已经可以人为控制尽可能减小损失。通过石所长的介绍,同学们了解了沙漠化的巨大危害,治理沙漠刻不容缓。

6月29日中午,在高所长、石所长的带领下,实践队首先参观了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治沙连位于榆阳区大水湾村。过去的毛乌素沙漠南缘,经常是“风刮黄沙难睁眼,庄家苗苗出不全,黄沙压地又埋房,沙进人退走他乡”。1974年,为相应党中央“向荒漠草滩进军”的号召,54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姑娘们,打起背包,扛着红旗,在风沙侵蚀最为严重的毛乌素沙漠南缘黑风口安营扎寨,组成一只治沙造林的娘子军,开始了坚持不懈的治沙造林的斗争。44年来,她们依靠补浪乡人民的支持,扎根大漠,顽强拼搏,无私奉献,持之以恒。先后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带33条,修建引水渠35公里,打机井30眼,种草680亩,治理荒漠14225亩,使昔日的“黑风口”变成了今日的大漠绿洲。她们铸就了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矢志不渝、开拓创新的榆林治沙精神。这一站同学们学习到了伟大治沙精神的丰富内涵,切身体会到陕北人民淳朴乐观的乡土情怀。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在自己的学习领域传承和发扬治沙精神,让治沙精神以另一种形式焕发生机。

同学们在补浪河女子治沙连营房参观

同学们在榆林治沙展览馆参观

为了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到治沙造林的艰辛,高所长、石所长带领大家专门前往一片正在治理的沙丘地区。沙丘高耸,沙子松散,同学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鞋里灌满了沙子才爬上沙丘。沙丘两侧是当年治沙人种下的桦树,已经有些年头。大家站在沙丘顶端,四面是其他起伏的沙丘,耳边是呼啸的风声,仿佛看见了几年前治沙人员头顶烈日毒晒,脚踩滚烫黄沙,在风沙茫茫中栽下一棵棵小树苗的景象。

大漠驼迹绝,塞上柳色新。经过几十年的沙漠治理,毛乌素沙漠面积逐年减少,绿色版图已经向北延伸400公里。目前,榆林市林木保存面积达2248万亩,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4.8%,黄土丘陵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万平方公里,年入黄河泥沙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13亿吨减少到2.9亿吨。在良好的生态屏障保护下,榆林市形成了生态农业和能源工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局面,绿水青山直接带来了金山银山。

此次榆林沙漠治理考察之旅,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对沙漠治理、陕西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认识,使同学们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事,帮助同学们真正树立并践行了绿色发展理念。

文:段欣怡、张淑华 图:张淑华 审核:李刚

上一条:军工报国,信念至上——记汉中市三线企业考察

下一条:研学笃行,科创开源​——西工大2022年思政教育实践项目“社会治理”实践团队参观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