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院动态 -> 正文

【教学改革实践】温度 深度 力度 汪永平老师《纲要课》“三度”育人

时间:2020-03-29 浏览量: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汪永平注重以人文关怀给课堂注入温度,以学理性彰显理论课的思想魅力与深度,以内容与手法的别具一格给学生带来独特的课堂体验,在温度、深度和力度的三重维度中感化学生、吸引学生、冲击学生。以新颖的“三度模式”,汪永平老师执着地雕塑着学生的灵魂、厚植着学生的家国情怀,引领着学生的价值观,践行着她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理念。

1.以温度感化学生。汪永平尽量从人文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把抽象的理论课变为有温度有情怀的艺术呈现,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学生体验别开生面、不拘一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比如,在进行疫情的五大主题教育中,让学生通过文艺创作、表演和研究三种形式来书写中国抗的人性关照、人文关怀、生命意识与家国情怀等。

对此,学生评价颇高。他们认为抗疫文学和图画作品的征集使得更多人参与其中,加上课堂点评,给了每个人自我展现的机会,又切合社会主题,令人赞叹。

前两周上课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便是汪老师在课堂上分享同学们的抗疫作品,汪老师几乎把每一位同学的作品都给我们分享并且给予了自己最中肯的评价,让我们在享受文艺作品的同时深化了对此次疫情的认识,也让我们学到了更多,汪老师真的是做到了寓教于乐。

汪老师布置文艺作品作业时,起初我并没有概念,但是看到其他同学认真制作出的作品时,我不但有了自己的方向,也感受到了这其中洋溢的温暖与感动。

2.以深度吸引学生。授课中注重课堂内容的学理性,以经典理论为经,以学术界最前沿的成果为纬,以深刻的内容展现深刻的思想,于深刻处展现理论课的内在魅力同时要求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积极参与课堂。具体做法是结合课程内容,提前给学生布置讨论题目,要求学生体前查阅资料,事先准备,课堂发表自己的观点。因为学生大多有备而来,发言积极踊跃,内容也都比较深入。由于老师的深刻剖析和课堂中的深度参与,学生普遍觉得有独特的体验感与很强的获得感。他们评价:

在常规课程教学中,汪老师始终都注意将深刻剖析的讲解与同学们参与相结合,设置了讨论话题,请同学们站上讲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不仅对培养同学们自身对历史的感知能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更是让同学们在科学学习基础之上有了自己深入的思考,一举多得,我在这其中也收获颇多。

 “不同于别的近代史课程,汪老师的课是一种融合了对历史的回顾、对历史的反思、对未来的展望。

3.以力度冲击学生。汪永平认为思政课教师既应该有思想家的深度,追求内容的深刻与思辨;又应该是工程师,追求工匠的精致与创意。她在授课中,注意课堂效果的冲击力,既援用武汉大学慕课视频,又注重知识的拓展,追求把引人入胜的内容用混合式教学法呈现出来,展现思想的力量,最终达到价值观塑造的目的。

从最初相见到慢慢熟络已经过去了五个星期,在这五个星期中我了解到了很多,主要得益于汪老师精打细算的课程安排和引人入胜的讲授技巧。

在教学内容上,老师会用自己的课件讲解带我们领略这节知识的概况,附以挑选好的慕课帮助我们加深记忆,深度剖析,使我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形成了知识框架,更便于课下的记忆和理解。同时,课堂的学习氛围也很浓厚,大家都能及时到课,就讨论题目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也使我感受到了鼓舞和振奋,我相信我们大家一定可以不辜负老师的努力,相信我们会对这门课程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体悟。

我觉得汪老师的近代史纲要这门课,非常别具一格。既结合了同学们的观点和想法,又在最后对同学们的观点进行总结,进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同时又结合了武汉大学慕课里老师讲课的特点,创造出一种独特而又新颖的教学方式,并且发掘同学们的自主探索能力。同时,又让同学们针对抗疫期间的作品,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或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抗疫作品,发挥学生的剖析与创作能力,培养同学们的家国情怀。

如最近疫情是人民关注的重点,汪老师便让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抗疫的理解来发布自己的文艺作品,同学们也能积极响应。总的来说,汪老师的课既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也成功的激发了同学们的思考能力、艺术能力等,令人受益匪浅!

     总之,汪永平老师在课堂中以人文关怀彰显理论课的温度、以学理阐释呈现理论课的深度,以内容新颖手法精致展现理论课的力度,让学生感到有很强的获得感、体验感与沉浸感,正是这些不寻常才让我们有了不同寻常的收获,“寓教于乐”、“令人赞叹”和“洋溢的温暖与感动”等等。汪永平老师执着地践行着她一贯张扬的“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工匠精神精雕灵魂”理念。

课程开始到现在已经是第五周了。虽说是自开学到现在一直是线上授课,无缘闻汪老师面授真传,但同学们与老师的距离并没有因此而疏远开来,相反,这以另一种形式拉近了同学们思想的距离。无论是汪老师的深刻见解还是遇到阻碍时着急的小情绪、亦或是同学们百花齐放的思考和回答都让这本无生命的屏幕一点点镀上了生机。病毒或许依然在外界肆虐,但同学们对知识的渴求不会停止,老师对知识的传授亦不会停止。君可闻此间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君可品这佳肴,与我辈一同鼓瑟吹笙?在这个不一样的课堂里,或许我们都有些许不适应,但克服了这些阻碍之后我们终将懂得:正是这些不寻常才让我们有了不同寻常的收获。

(审核:吴闻川)

上一条:西工大“启真明智读书会”举行第一次读书活动

下一条:【教学改革实践】疫情期间《概论课》线上教学实践及思考